→以往各期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60期       2007年第6期                        2007年10月编印

          

本期要目:

 

★江西财大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激发青春学子的创业潜能

★青年教师培养要形成“火炉效应”

★建设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推动学院持续快速发展

★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

构建高职特色技能考核体系

★找准定位  突出特色  争创示范

★高职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人事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张炳升

 


    事业单位是我国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骨干力量,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事业单位聚集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具有工作人员数量多、从事的行业多、专业技术人员多等特点。我国事业单位目前有正式职工2913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908.4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事业单位正式职工总数的65.5%,占全国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8.8%。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和我国国情,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也将影响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能否实现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明确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改革

    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呢?吴江说,“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转换用人机制,凝聚优秀人才,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壮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事人才保证。”

  对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吴江提出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遵循事业单位的规律和特点,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建立有别于机关和企业的人事制度;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保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公开、公平、公正;坚持积极稳妥、统筹规划、平稳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进度。

  除此之外,吴江还谈到,当前要大力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步伐,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坚持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坚持全面推行与分行业实施相结合,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政策、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确保稳定,通过制度创新,配套改革,加强法制建设,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

加大改革力度

抓紧制定各项改革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人事部共出台了20多个政策规定,包括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设置、人事争议处理等8个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单项规定,以及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同下发的十几个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岗位设置管理的行业指导意见。所有这些,为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创新拓宽了积极思路,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吴江透露,为了全面推进和加快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暂行条例》。这是一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行政法规,它立足于确定基本制度、规范基本环节、解决基本问题,将为建立系统性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按照岗位管理的要求,将逐步制定和完善贯穿于人员“进、管、出”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考核、培训、奖惩、工资福利、退休、人事争议等等。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暂行条例》完成之后,系统性的制度建设必将使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走向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对此,吴江坚信不疑。

直面现实难题,

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人事部在总结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了政策的研究制定,加强对不同行业推行改革的分类指导,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整个改革稳步推进、不断深化。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所取得的重大突破,缘于明确指导思想,积极大胆探索,直面人事制度的改革难题,短短几年时间,改革逐步由点到面、由局部向全局、由表层往深层展开。吴江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聘用制已在全国全面推行。2002年起,聘用制开始试行,推行面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实行聘用制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比例从2004年的36%2005年的44%,逐步增加到2006年的51%,数量达到65万个。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总量的比例则从2004年的45%2005年的51%,逐步增加到2006年的59%,总数达到了1700万人。迄今为止,全国推行聘用制已超过80%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10个。

  其次,公开招聘正在规范事业单位进人环节。200611日起,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政策性安置和涉密岗位的人员外,都要面向社会实行公开招聘,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截至20069月底,全国有28个省(区、市)开展了公开招聘,其中15个省公开招聘范围超过50%,聘用了约33万人。通过实施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进人环节正逐步得到规范。

  第三,岗位管理正在逐步展开。2006-2007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以及11个分行业的指导意见下发,首次对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进行了基础性规范,明确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其中管理岗位分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中技术工岗位分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目前岗位设置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这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朝着规范化管理迈出的又一大步。

  第四,未聘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受到高度重视。在推行聘用制中,对未聘人员安置坚持以内部消化为主、多种渠道安置、不能简单推向社会为原则,在解决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扩大社会接纳的渠道和办法。根据未聘人员的实际情况,有关部门与单位分别采取了转岗培训、自谋职业、托管、内部待聘等方式给予妥善安置,积极为未聘人员提供上岗机会,并保证其基本生活。

  最后,吴江表示:“只要坚持改革,并通过不懈努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最终将建立起有别于机关和企业、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督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2007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


 

学科前沿动态

试论加快发展网上银行促进金融创新

  计承江

 


今年是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第一年,针对开放后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快金融竞争和创新步伐,无疑是国内各家银行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加快发展网上银行,大力促进金融创新,就成为了下一步推进现代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国内外网上银行发展状况

随着现代商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普通的商业银行业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顺应人们需求,199510月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在美国诞生。这家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不同,它没有营业厅,只有网址和站点,所有交易都通过Internet完成。它最初只有19名员工,银行的管理维护都通过员工的远程控制进行。这是美国人的大胆尝试,它也带来了一场银行业的变革。同年,美国的花旗银行紧随其后,也在Internet上设置了站点。目前,美国提供电子交易服务的金融机构已超过了300家。据法新社报道,一家市场研究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第一季度大约有2200万人在使用由美国十大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网上银行服务,这一数字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29%。来自IDC的最新预测显示,20032007年西欧网上银行将会稳步增长,网上银行的账户数目将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增长,从2003年的1亿户增至20071.5亿户。

与传统银行相比,网上银行具有如下显著优势:首先,网上银行拥有低成本和价格优势。一般而言,网络银行的创建费用只相当于传统银行开办一个小分支机构的费用;就银行一笔业务成本来看,网上交易成本仅为手工交易成本的1%。其次,网上银行在服务质量方面能有更大的突破。通过电子邮件、账户查询、贷款申请或档案更新等途径,实现网络在线实时沟通,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通过Internet网得到银行的金融服务,银行业务不受时空限制。再次,网上银行拥有业务全球化的优势。传统银行是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开拓国际市场的,而网上银行只需借助Internet网,便可以将其金融业务和市场延伸到全球的每个角落。

正是由于网上银行具有传统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同发达国家一样,我国网上银行发展也十分迅速。到2005年底,我国境内已有60多家银行的分支机构开展了实质性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用户数已飙升至1.4亿户,网上银行交易额达72.6亿元,网上银行服务品种日益丰富,目前包括公共信息、客户交流、账务查询、金融交易、代收费、账务管理等在内的网上服务已经开始办理,同时一些银行还推出了集银行、投资、理财于一体的“一网通”等综合性服务业务,网上银行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贴近大众的生活需求。

目前,网上银行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为高端客户提供服务的主要方式;我国金融业统一的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CFCA(即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已累计发放证书超过50万张,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在内的众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CFCA证书审批机构,并且有9家银行已将这一认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华夏、民生等银行还实现了CFCA证书的跨行认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于200541日正式颁布,该项法规是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将使国内网上银行业务迎来发展的新春天。

二、金融创新是网络时代商业银行的生存之道

(一)外资银行金融创新更加活跃。由于金融创新理念先进,创新能力较强,创新经验比较丰富,全面进入中国后,基于本土化经营策略和尽快拓展市场的考虑,外资银行必然加快金融创新,尤其是高端客户理财产品、居民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中间业务等方面的创新。目前,外资银行所采取的精选区域、精选客户、突出重点业务的发展策略,已经在国际结算、消费信贷、银行卡、个人理财、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领域从国内商业银行手中夺走了许多优质客户。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国内银行业只有急流勇进,锐意进取,加快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国内银行金融创新进一步深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面对的市场和客户发生了显著变化,资本和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落户中国、个人客户资产日益增加,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集约化和综合化,这既给银行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巩固和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

(三)网上银行创新已成为重点。网上银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分流柜面业务,基金、保险、股票、外汇和衍生产品均可以在网上销售,网上银行逐步替代银行网点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中国网上银行的发展潜力巨大,2007年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银行都在大力进行网上银行创新。

金融创新是金融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使得金融服务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货币形态从真实货币向电子货币方向演化,资金流动从依赖纸币支付凭证交换向电子支付方向发展,柜面服务从“人-人”对话向“人-机”对话转变,银行概念从实体银行向虚拟银行方向渐进。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更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银行的产品服务、业务结构和运营方式,国内商业银行应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金融创新,以便在更高水平上实现银行经营发展的跨越。

三、网络时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思考

(一)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实现观念上创新。第一,树立全行战略的理念。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银行创新必然要触及业务流程的再造和组织体系的重构,而且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甚至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没有最高领导层的推动和全行的战略投入是难以实现的。第二,树立“最强的银行”而不是“最大的银行”的理念。国内银行首先要改变以资产规模大小、机构网点数量、地理位置优劣和客户数量多少论“英雄”的传统经营思想,转为重视创新应变能力、客户关系维系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新的衡量准则。第三,建立全球化和协作化经营理念。传统银行应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地位、存在基础,与其他金融机构、IT服务商、资讯服务商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机构合作经营,共同发展,明确树立起全球化、协作化的战略经营理念。第四,确立品牌战略理念。随着银行形态的演进,后互联网时代的银行将日益虚拟化,当雄伟的大厦、标志化的网点等各种有形的实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存取款机、POS、电子银行等日益同质化后,银行唯一剩下的就是品牌,必须将金融品牌放在战略地位予以重视。第五,坚持创新和鼓励创新的理念。网络化社会中,银行既容易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迅速赢得竞争优势,又会很快因为新创新的出现使优势地位被竞争者替代,不断创新是银行保持优势的关键。

(二)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在金融产品创新中的支撑作用。第一,努力建设银行数据仓库。目前国内银行对客户的评判只停留在静止、片面、主观水平上,不能对客户作出动态、全面、客观的评价和准确、高效的选择。例如在银行卡业务方面,由于没有对客户的贡献度的分析,一个具有大量交易的优秀客户,被视同为一般客户来对待,结果造成优秀客户的流失。在贷款定价方面,成本的竞争日趋剧烈,某些大客户要求下浮利率,银行单从一笔贷款看甚至要亏本,但又很难得到这个客户的平均存款余额、本外币结算量、各种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等数据,因而难下决策,往往贻误商机。数据仓库的建立将结束这一尴尬的局面,它使现有的、分散的、无关联的信息变成集中的、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可直接用于客户关系管理和市场营销。

第二,努力建设网上银行系统。发展网上银行,首先要明确网络银行的发展模式。从国外经验看,网络银行的模式有两种:单纯网上银行和传统银行的网络化。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我国商业银行应遵循突出自己的服务特色及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的原则加以选择。其次要加强网上银行的立法工作。一方面要根据技术发展修改现行的法律规范与规则,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关规范电子货币和网上金融服务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网上电子商务、电子资金流动的安全标准和程序,强化对网上银行和网上电子支付结算中心的资格认证,为网上银行发展和网络化金融创新提供法律保障和安全保障。

(三)通过协作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第一,加快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业务的整合,推进网上银行业务创新。面对强手如林的外资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只有把握住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把传统的银行业务与信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突破传统银行业务模式,拓展和延伸银行服务空间。同时,还必须推陈出新,不断开发并推出网上银行服务新品种。例如,网上销售、网上或电话客户服务(如通过网上、电话申请信用卡)、客户远距操作及结算(如电子信用证)、网上产品资讯服务(如网上查询存贷款利率)、电子支付系统、网上电子现金产品(如电子货币)等。网上银行还可以对传统金融工具进行电子化改造,以提高这些业务的办理效率,提高客户服务质量,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升银行的收益水平。例如,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电子承兑汇票、电子信用证、电子抵押担保等业务的开发与运营,无疑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注入新的活力。第二,在混业经营模式没有明确允许的情况下,特别是金融行业分工和专业化的存在,商业银行仍然要凭借目前的客户资源优势、资金存管优势、支付体系优势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担保公司协作,为客户提供包括基金、保险、证券、担保在内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第三,商业银行与非金融企业合作,为客户提供广泛的增值服务和创新的金融产品。目前,高新技术网络公司利用成熟的网络技术和低廉的费用优势广泛吸收客户开展金融服务,触角已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其初始规模虽然较小,但凭借网络利器正在与传统金融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眼下在国外已经出现了传统金融企业与新兴技术网络公司广泛合作、协同发展的趋势,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共同向社会提供高水平、低成本的金融服务的时代已经来临。

   (四)要重新构筑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实现组织管理上的创新。第一,在总行层面集中研发力量,加强创新能力,实现客户服务和业务流程的统一;突破地域的划分,设立各类科研中心和运营中心,适应网络时代的效率和规模要求,解脱分行层面的科技、产品、运营等负担。第二,将银行业务流程改造成为前台和后台系统模块。前台系统模块负责客户服务,内容包括客户维系、信息收集、产品介绍、业务洽谈、公共关系、市场营销以及售后等职责,而后台系统模块则负责业务的支撑和决策,内容包括业务处理、授权审批、经营决策、产品研发、系统维护、安全监管、资源配置以及向前台的信息反馈等。在此基础上,实现银行管理层次的扁平化和垂直化,精简机构,建立起高效集约、贴近市场、反应迅速的运营机制。

2007年10月22日《金融时报》)


 

教育

院系中长期国际评估的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杰 

   


院系中长期国际评估的必要性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需要  作为我国“985工程”第一批重点支持的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长期发展实践中确立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需要把我校置身于国际高等教育的参照系中,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细化各项指标,并据以检验我校各院系在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状况,找准当前的位置和实际存在的差距,明确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快学科建设进程。

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水平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包括我校在内,国内许多重点大学都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一些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若干学科方向取得了一些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教师的国际学术对话能力明显加强,初步奠定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但是,根据ThomsonScientific的统计,全世界近6000名高引用率科学家,哈佛、斯坦福等世界顶级大学拥有的数量分别多达百名以上,其他世界一流大学一般也在10名以上。与之相比,中国大陆目前仅有3名高引用率科学家,其中1人在大学任职,说明我国重点大学近年来的积累和跨越,主要集中于基础性研究能力的提升;距离产生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学术大师、学术成果,我们还差得很远。

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  国内大学目前广泛采用的是以数量统计为核心的考核方法,俗称“工分制”。学校对下级单位的考核,基本是以课时数、论文数、课题数、经费数、获奖数等量化指标为基础,并以此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依据。这种考核方式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过分依赖量化考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也开始不断显现出来。实践中,造成许多教师的工作围着考核指标转,疲于“挣工分”、“凑数字”,既不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等弹性指标,也很难潜心于从事“工分”不多、风险又大的探索性研究。

院系中长期评估方案的设计

目的与定位  我校开展院系中长期评估的目的,是把眼前目标和长远目标、根本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对各院系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主要任务的精准定位,对其发展状态、发展速度、发展潜力等各个方面展开综合评价,进而为院系和学校两级领导做出各院系、各学科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发展状态与相对位置的基本描述,找出校内各院系与国内外同类院系学科发展的主要差距,并把它用作制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依据,用作人才招标和引进、校内资源配置和院系学科考核重点的基本参照。

基本原则  我校制定院系中长期评估方案,遵循了如下基本原则:国际一流标准和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国际一流标准为主。学校要求各院系,尤其是理科院系的中长期评估必须以国际一流为标准,并据以做出对院系、学科发展状况的具体判断,同时适当考虑各个院系的基础条件、发展阶段以及学校对院系的定位。诊断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以诊断性评估为主。开展院系中长期评估,一方面是要了解各院系当前的发展状态和实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和国内外同类院系的差距。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以大量、细致的数据分析作为支撑,以保证评估的客观性、真实性。同时从宏观上把握院系的发展态势,不过分强调数量上的细微差别。

人才配置和分类指导相结合,以人才配置为主。各院系的学科性质、历史特点、规模结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因此在评估过程中需要结合院系和学科特点,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以便客观反映校内各院系发展的真实状态,根据学科发展全局进行动态调节。

总体方案  客观数据基础上的同行(专家)评估。近年来国际上开始重视客观数据与同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新型评估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评估组织者事先对被评估对象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加工,获得一系列客观指标,并提供给评估专家,使得评估专家能够在更充分的信息基础上做出专业方面的判断。

对客观数据做国内外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关键指标。通过借鉴国内外评估文献与实践经验,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我校在院系中长期评估中引入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数据对比分析。主要包括:学科专业设置,教师规模与结构,学生层次与规模,科研经费的数量与构成,国内国际论文质量、数量及学科分布等。关键指标包括:高引用科学家,国际权威刊物编委,高影响因子论文比例,学科顶尖期刊论文数,教师中具有世界一流大学学缘的博士比例、非本校的博士比例等国际可比指标,以及国家重点学科、基地,院士、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国家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等国内可比指标。

对比分析的方法和数据来源渠道  对比分析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建设为纽带,将我校的有关院系与其他学校设置相应学科的学术单位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来源包括各大学主页,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官方网站,各种权威的统计年鉴和手册,以及一些国际性的数据库。各项指标的数据统计一般以5年为一个周期。

国际同行(专家)评估  评估内容和标准。在我校的国际评估中,学术方向被作为评估的基本单位。在院系准备并提交给专家组的报告中,包括:每个学术方向近五年来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不超过五项),每个学术方向的基本情况(含学术队伍、科研经费、科研设施、学术规划等科研环境),各学术方向带头人的国际学术声誉,以及各学术方向近五年来的代表性博士学位论文(不超过五篇)。评判标准确定为,是否达到国际水平和所达到的国际水平的层次。

评估程序  评估前,学校职能部门须将被评估院系的国内外数据对比分析报告等评估材料,在现场评估前1个月寄送国际专家。国际评估专家在充分了解被评估院系的情况下来我校进行现场评估。

院系中长期国际评估的试点工作

物理系、数学系试点  相对而言,理科具有国际语言和共同标准,易于展开国际比较与评估。从需要与可能考虑,学校第一批选择了物理系和数学系为对象,率先开展了院系中长期评估的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的效果与启示  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评估试点工作产生的直接效果是:学校掌握了这两个系与国内外同类院系在学科基地建设、学术队伍、科研投入与产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差距,明确了他们的相对位置;这两个系则对自己的学科方向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梳理整合,加深了系内教师的相互了解,为今后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两个系根据专家意见制定了新的战略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的发展重点和相应举措;学校深入了解了两个系和理科发展中目前存在的瓶颈问题,为进一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提供了实际依据。

尽管目前判断此次试点评估的长远效果还为时过早,但是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评估,在校内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各院系开始把国际一流作为检验工作、判断成绩与问题的标准。其次,全校开始树立质量优先的观念,引导院系领导、广大教师更加重视研究的原创性和国际水平。再次,全校上下对理科的学科性质、学术定位和基础性支撑的贡献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学校充分认识到基础学科对交大发展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基础研究的支撑、教学质量的保证、本科人才的培养、综合全面的发展和学校声誉的提升,而非单纯争取项目与经费。

今后工作的设想  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试点,为我校全面开展院系中长期评估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我校计划,今后每年评估45个学院和直属系,用35年的时间完成全校所有院系的第一轮评估。到条件成熟时,启用院系的年度数据监控和周期性国际评估,取代现有的院系年度考核。

 

   (2007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


 

教育BLOG: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器

江苏省苏州市电化教育馆馆长    陵 

   


BLOG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行动研究、教学反思、思想碰撞、心得交流、教育科研、师生互动、组织管理、远程技术支持、情感支撑、资源积淀、知识管理、建立学习路径和提升学习绩效等方面都可以开发出卓越的功能。教育工作者可以方便地用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研究成果、课件等上传发表,形成属于教师个人的资源积淀,成为支持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途径。

就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广度、深度和有效性而言,当推我国教育工作者对BLOG(博客)潜在的教育功能进行创造性的开发,从而引起教师专业发展向网络化、群体化发展,开创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

教育BLOG迅速兴起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走向群体实践

最早把BLOG引入基础教育领域的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北京师范大学庄秀丽博士和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教师柳栋。之后短短三四年时间,教育BLOG就在全国迅速普及,影响最大的区域教育BLOG社群包括淄博校园博客、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海盐教师博客、天河部落和新思考成长博客等,影响较大的学校教育BLOG社群有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教育博客、华南师大附小日新集等。20065月,全国第一个教育博客学术团体———海盐教师博客研究会在浙江省诞生,标志着教育BLOG走向有组织的学术研究。

全国教育BLOG的发展大致走过了初期的教育叙事、有意识的教育功能开发和激发教育智慧的教育创新三个阶段。

由于BLOG这一社会性软件的开放性、互动性和草根化,教育技术工作者对BLOG教育功能的研究开发,使BLOG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凸现出来,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参与使教师专业发展从专家讲坛走向教师群体实践。

有意识地开发BLOG的教育功能,当推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金陵叙事”(博客名)2005819日在题为“我所经历的教育BLOG”的日志中写道:BLOG的实践使我们大大拓展了自己的学习路径……我们感受到,BLOG是教学反思的工具平台、思想火花的碰撞专区、心得交流的自由小屋、科研工作的管理平台、远程技术支持的工具、个人体验的知识仓库、师生互动的激励平台、情感支撑的技术工具、组织管理的便捷助手、知识管理的数字仓库、树状结构生态发展的学习路径。

这段文字反映出,教育BLOG开始有意识地把BLOG的教育功能作分门别类的划分,反映教育BLOG从追求“话语权回归”出发,走向追求BLOG教育功能开发的自觉思考和行动。今天,教师对BLOG教育功能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大致可以划分为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案例分析、师生互动、促进学习等)、教学工具(教学设计、生态资源、教育科研、教学平台、组织管理等)和创新发展(网络教研、知识管理、学习路径、情感支撑、均衡发展等)三大类。

上述功能表明,教师可以把教育BLOG用于自己的常规教学工作,也可以用于行动研究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绩效,还可以把BLOG的教育功能作群体化、动态化、专业化、人性化、均衡化等方面的提升,使教育BLOG在实践中不断产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动力。

教育BLOG跨越时空优势

拓展教师专业发展广度深度

教师在教育BLOG上首先体验到的是“话语权回归”的喜悦。他们在书写BLOG教育叙事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和主人,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决定自己的工作生活的发展变化,从而自觉地发挥能动性,积极投身到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创造性的工作中,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工作。”从认识论角度考察,这就是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

BLOG以其技术上的低门槛、情感上的人本化、使用上的开放性、经济上的零成本优势,以及个人电子出版物的亲和形式走进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使教师乐于在教育BLOG上记录教学经历和教学心得,乐于反思、学习与自我完善,乐于欣赏自己的才华、成就与发展,使新课程引发的学习、交流的需要与教师主体意识融为一体,这是教育BLOG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教师现代化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隐性知识显性化”是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在教育BLOG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隐性知识(默会知识),往往通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被不断地显性化,成为对教师本人和网络上的其他教师都很有启发的教育资源。

而“同侪互助、激发教育智慧”是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教育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情境工作坊的活动过程。情境工作坊(Workshop)是一种以头脑风暴为特征的创新研修方式,国外教师培训中已经用得相当普遍,我国高校研究生学习中也普遍采用这种方式。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培训实践证明,情境工作坊是“同侪互助、激发教育智慧”的卓有成效的实现方式。

把“情境工作坊”引入教育BLOG,颠覆了人们对BLOG的一般理解,使教育BLOG成为一个具有跨越时空优势的网上头脑风暴群。教师在教育BLOG上引发主题讨论,开展同侪互助,碰撞思想,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启发,收获成果,并且往往会引起教育智慧迸发,从而实现教师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普通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和创新型教师转型。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在网络上实现的活跃的过程。

教育BLOG跨越时空的优势,使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得以实现,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也为东西部教师在教育理念和研修方式方面“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创造了物质条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均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宁夏石嘴山市第十二中学的教师就是通过“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与苏州的教师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

“情境工作坊”的创新研修方式的引入,使教育BLOG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技术力量和人文环境,使信息化内化到教师生命活动之中,促进了教师主体意识觉醒,使探索中的教育工作者找到了教师专业发展得以实现的重要的现实途径。

“情境工作坊”注入教育BLOG

实现区域教研可持续发展

一旦“情境工作坊”工作方式注入教育BLOG,教育BLOG的活力就不可思议地迸发出来,形成生态发展的教育智慧创新的信息化生命环境,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持续不断地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推进。2005年以来,全国影响较大的教育BLOG社群都把网站建设与新课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网络教研,形成教育BLOG新一轮发展热潮。

“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明确把网站定位于“教师专业发展”,明确“开放、互动、交流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阐述教育BLOG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联系,以及教育BLOG的基本品质、基本义务、基本权利和基本道德,强调实践在教育BLO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年,在“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上开展网络教学团队竞赛,直接把教学工作与BLOG联系起来,倡导网络环境下的同侪互助,在影响教师对信息化的理解方面产生了很好的作用。

山东省淄博市在原有的“淄博校园博客”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教育BLOG社群——“淄博新课程网络教研”,明确把教育BLOG定位于网络教研,网站以按学科分类为主,设14个学科栏目和4个学习路径栏目,开创了按学科分类的教育BLOG新体系。

浙江省海盐教师博客明确提出“精英教研转向大众教研”,宗旨是“建立个人网志,促进自我反思;开展广泛交流,沉淀学习路径;实现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以海盐教师博客群体为载体的教研工作创新的实践与研究》被立为2005年浙江省省级课题,2006年完成第一轮研究,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二届教研成果一等奖。

广州“天河部落”基于WEB2.0时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将课程实施的“话语权”还给每一位教师,营造教研氛围,在交流对话、沟通协调、互助合作中共同发展为宗旨,应用知识管理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构建资源型学习共同体,努力促进知识的转化、生成、传播和利用,形成并提炼区域教科研管理的智力资本,实现区域教研的可持续发展。

成长博客是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主办的教育BLOG社群,现转移到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接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影响呈上升趋势。成长博客在栏目设置上体现新课程实践和学科特色,正在向区域发展。

网络远程协作教学研究

助东西部教师专业发展同步

“东西部我们同行”是一项基于教育BLOG的同侪互助式的网络远程协作教学研究活动,是东部教育博客在BLOG技术的支持下,对西部教育博客的教学业务进修的支持与帮助。

活动以东西部教师在专业发展方式方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宗旨,20062月由“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和宁夏石嘴山市第十二中学的语文教师在BLOG交流中自然形成,以后扩展成为两地教师多学段、多学科方面的协作交流。该项交流采用网络工作坊的基本方式,重在通过教案分析,引发头脑风暴、激发教育智慧,使西部教师同步感受到东部教育改革的进程及其思想和业务的成果,掌握与东部同步的自我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方法,加速西部教师的专业发展步伐。一年多来,已经形成教育日志1170余篇。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自愿者行动借助于已经建成的苏州教育城域网,没有额外的投入,西部的教师除了上网产生的电费之外,也没有额外的投入,但双方收获的是智慧、知识与方法的洗礼,教师们对建构主义、情境工作坊、新课程理念产生了更为实际的理解与把握。这是一次真正“无价”的网络环境支撑的同侪互助、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超越了人们通常对援助西部的理解。它使远程教研成为现实,使西部教育工作者在现有条件下,与东部教育工作者同行,这将对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产生新的理解与实践。所以,事件虽小,意义重大。

目前,“东西部我们同行”已被列为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从全国最有影响的区域教育BLOG的情况来看,淄博、苏州、海盐、广州都属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是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分不开的。虽然网站的侧重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地区普遍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研究或教师素质的综合发展,反映了他们都把教育技术看作优化教育工作目标实现的有效工具。从主办部门情况来看,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电教馆,另一类是教研室,但是从这些部门的信息化领导力情况来看,电教馆负责人都重视教育技术为优化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服务,教研室负责人都重视教育技术在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其共同点就是两个部门都把教育技术与教育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2007年10月23日《中国教育报》)


 

江西财大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激发青春学子的创业潜能

胡文烽   欧阳康  徐光明 

   


在每天频繁更换的60米长的学生活动公告墙上,90%以上都是创业活动的海报;将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工程师、法官请进课堂,参与有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在校生创办的企业已有45家……

创业之花,已开遍江西财经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在每个江财学子的心中。

面向市场的眼界

“高校教学如果不与市场需求接轨,学校培养的人才就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包袱,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江西财大党委书记伍世安说,“为此,我们提出了创业型人才的潜质观。我校要立足江西,培养具有‘信敏廉毅’品格、富有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为此,江西财大开门办学,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广东、浙江、福建等地调查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动向,并利用就业反馈,组织校内外60多位专家精心编制面向市场的本科教学计划,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实践环节课”的课程体系结构;增加了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和融通性课程模块;增大了实践环节课的比重;对所有专业设置了创新实践学分,创业管理学成为必修课,创业实践学分达30分。自2004年以来,学校暂停了2个就业不理想的专业,而市场急需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相应增加招生名额,如国际学院的国际会计、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等专业,2006年招生是上一年的2倍以上。

江西财大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2003年,江财创造性提出“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验齐上”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三个课堂联动”,即第一课堂(课堂教学)、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都纳入教学计划方案。“三类实验齐上”,即课程实验、专业训练和综合实践都要协调安排,有序开展。

富有特色的教学手段

走进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大楼,“模拟法庭、合议庭、评议庭”的标牌赫然在目,这里一切都是玩真的。原来,学院在“亲历教学”中邀请南昌市中级法院来校进行现场开庭,组织学生一观二问三评议,观摩庭审的全过程。

为培养能够为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提供有效法律服务的复合型、创业型人才,该院让两位或多位老师同时走进课堂,由一位老师主讲,再由另一位或多位老师或法官就主讲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补充、质疑,并在老师和学生中就教学主题展开辩论。

据了解,该校各学院在普遍开展案例教学、积极推广双语教学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了20多种适合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如信息管理学院的大作业教学,电子学院、信息学院的学生创新团队辅导教学,软件学院的项目牵引式教学等。通过上述案例教学、研究型教学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改革,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积累创新创业潜能。

该校还在学分制方案中率先创立了科研学分、创业学分和创新实践学分,并大力开展第二学位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至今有近1/3的学生怀揣着两个以上的学位证书或各类证书走向社会,提前实践自己的创业理念。

激发创业潜能的文化

江西财经大学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学生学术节。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学校办公大楼的一楼大厅里,18台电脑围成一个工作台,数十名学生或办理存款、贷款等业务,或进行期货、外汇交易,场内人声鼎沸,忙碌不已。

学校学生会干部顾帅介绍说,这是金融学院学生开办的“华融银行”。别看条件简陋,可功能齐全,“国债部”、“储蓄部”、“信贷部”一应俱全,学生用的都是现金,当然交易资金是以10元抵100万元的比例计算,活动结束后,全部退还学生。他说:“财会和审计人员都是金融学院的学生,用现金进行交易,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

刚结束不久的学生学术节,江西财经大学学生自发成立了1100多家模拟公司,吸引了上万名学生直接参加。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金华说,在每年一度的学术节上,大学生们在老师和企业的指导下,组织模拟财务公司、模拟法庭、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交易所、模拟人才交流市场、模拟公务员录用、模拟税务征管活动等。从2006年开始,学校又推出“创业技能竞赛月”大型主题实践活动,各板块完全按市场真实状况模拟运转,这种商学互动的学术活动,使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创业能力。

此外,为把实践教学向体验式实验推进,学校建设了建筑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目前已有45家在校学生创办的企业入驻,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实体性公司26家,虚拟公司19家,参与公司运作的学生达2000多人。

在创业型人才理念的培养下,如今,江西财经大学校友遍布海内外,成为各条战线的有生力量,涌现出了一大批中、高级公务员和全国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形成了一批以江财校友为骨干的国内著名企业,树立了以“信敏廉毅、敬业乐群”品格为特征的江财创业者品牌。仅在企业界,就有大小企业主和企业家4000多人。

2007年10月11日《中国教育报》)


 

青年教师培养要形成“火炉效应”

——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段宝岩

  谢湘  孙海华

 


2006年夏,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简介有这样一行小字:学校现有教职工2860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8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建校76年来,功勋卓著,不仅产生了新中国第一部气象雷达、第一代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第一部数字式雷达信号处理机等一大批突出成果,还培养了10余万名高级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其中有100多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0余名院士、数十位科研院所的所长和大学校长以及一大批IT行业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

一方面是学校历史悠久,声名远播;一方面是现有的师资队伍相对年轻,肩负重任。二者之间的反差,成为我们与段宝岩校长交谈的兴趣点。

优秀的师资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一份看似普通的学校简介,为什么会将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作为一个特点突出加以介绍呢?

段宝岩:从某个角度讲,这客观反映了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主的重点大学,其学科专业设置顺应了信息化建设的时代潮流,30年来,西电毕业生深受国有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国防重点单位和全球知名IT公司的欢迎。因为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加之学校地处西部,这给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带来很大困难。为此,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把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落到实处,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已经脱颖而出。

记者:在你心中,为什么把师资队伍建设看得如此重要?

段宝岩: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普遍拥有一批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原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也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大学要造就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教师队伍是最重要的基础,是决定性因素。

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使者,是大学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第一推动力,更是学校区别于他校的核心资源、无形资产和独特优势。我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树立教师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强化人才兴校的意识,才能真正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从而真正确立教师在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

青年教师培养要形成“火炉效应”

记者:这样一支以青年为主体的教师队伍是怎样形成的?

段宝岩: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及学科发展规划,我们在IT技术学科、电子科学技术学科、管理学科、应用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人才的学科等领域加快增长教师的数量,逐步形成我校独特的人力资源体系,构建区别其他高校的特色鲜明的人才队伍。

在吸引优秀青年教师方面,我们确实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譬如举办基础学科师资班,充分利用每年本科、研究生招生的有利时机,吸引优秀学生作为师资进行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攻读学位,补充到基础学科的教师队伍中;抓住IT产业大调整时期,将名校的博士研究生作为新生力量补充进来;根据生物、环保、能源、新材料以及经济管理类学科与IT技术结合的趋势,有计划地吸纳新兴学科或新技术方向的人才群体,吸引在这些学科方向上有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加盟;实行“双聘教师”计划,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办学实体和工程硕士培养的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在著名企业、研究所、公司中供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师。经过努力,我校的教师队伍终于由1999年以前的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教师的学历层次显著提高,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也趋向合理,为学校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记者:数量显然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质量。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你们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段宝岩: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与未来,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形成“火炉效应”。

所谓“火炉效应”,指的就是把一个煤球投入原本烧得很旺的火炉中,它能够很快被点燃;但如果要从头生火,就不那么容易了。严格严谨的教学风气,团结协作的学术团队,良好的学术氛围,前沿的科研课题,就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旺火炉”。

我想,首先要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刚刚毕业来的年轻人都非常优秀,但他们还缺乏教学经验。我们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用两周时间让他们了解西电历史,进行素质拓展,然后是试讲。我们还十分重视发挥老教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学校很早就成立了教学督导团,让离退休教授随机去听青年教师的课,直接和青年教师探讨、研究教学方法。我们还注意激发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的荣誉感,通过两年一次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设立精品课程带头人岗位等方式,促使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

不能让青年教师成为游离的电子

记者:听说你有一句形象的话,青年教师不能成为游离的电子,怎么理解?

段宝岩: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仅仅搞好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一开始就从事科研工作。青年教师不能成为游离的电子,意思是指要给青年教师一定的项目和支持,他们很快就能成长起来,否则仅上几门课,没有经费,也不知道发展方向,自生自灭,几年就荒废掉了。

纵向层面,我们根据青年教师的个人研究方向,让他们进入相关学科的科研团队,在一些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学科带头人和老教授的带动下出高水平的成果。横向层面,我们成立了4个跨院系的研究中心,让不同学院、不同学科方向的青年教师一起工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在一个浓郁的合作研究氛围中拓展研究视野,启迪思维,凝练研究方向,促使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为此,我们除了给每个青年教师常规的科研启动费外,还设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站,每年拿出一笔资金,支持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申报校内课题,进入工作站开展研究,帮助他们在科研工作中起好步。并以此作为一个孵化基地,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级研究课题。

可以说,我们已经建起了一个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旺火炉”。

大学不在于“大”而在特色

记者:和许多综合型大学比起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显得“专业”了一些。在激烈的竞争中,你怎么来把握发展重点?

段宝岩:大学不在于“大”而在于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并不都是综合型大学,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一流的学科。譬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原来以钢铁为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形势发展选择了IT技术方向作为重点,经过30年建设,IT学科达到美国大学前几名的水平。这个学校规模并不大,但在学科方向上有自己的特色,在全世界数得着。再比如巴黎高师,每年从4000名考生中只录取200多人,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高精尖水平,它培养了3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所以,我认为:第一,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学科;第二,一流大学并不是所有学科都是一流学科;第三,就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区分这两个问题?那就是要凝练学科方向,体现学科优势。西电的特色和优势在于电子与信息技术学科。为此,学校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立志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立足自身优势,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

  2007年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关注“农家书屋”工程

“农家书屋”工程让九亿农民家门口读好书

  丁 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及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国民素质,而我国农村地区由于信息相对闭塞、经济有欠发达,农民长期处于“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状况。2005年7月,甘肃省在省内15个村启动“农家书屋”建设,这也是全国率先进行的“农家书屋”工程试点,标志着这一保障农民基本文化需求,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凡,这项工程将在全国四处开花。两年多来,该工程已基本覆盖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各类“农家书屋”3000多家,到记者发稿为止,这一数字已增加到一万多家。其中江苏的“农家书屋”、北京的“益民书屋”、内蒙古的“草原书屋”及河南、河北的“新农村书屋”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今年9月14日,新闻出版总署委托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在京设立了“农家书屋”工程发展基金,该基金将围绕“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开展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募集资金和物资,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此前的3月13日,总署印发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至此,“农家书屋”工程这一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旨在惠及全国9亿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进一步加大了其实施的速度与力度。可以预期的是,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因此获益,在田间地头忙碌的余暇,从家门口的“图书馆”就能读到种类丰富、品质精良的好书,买不起书、读不到书的状况将逐渐成为历史。

北京市延庆县大榆树镇东桑园村“益民书屋”设立于2005年末,是北京第一个“益民书屋”,记者从该书屋负责人处了解到,由于当地旅游资源丰富,很多农户搞起了旅游接待,但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很多旅游接待常识都不够,因此该村的“益民书屋”中有不少关于北京民俗、传统文化、旅游乃至农家菜烹饪方面的书,这些书成为村民闲暇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不乏实用价值,借阅率颇高。可以说,东桑园村农民群众从“益民书屋”借阅图书进而对自身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情况也是全国很多“农家书屋”的一种折射。

“农家书屋”工程的核心在“书”,书屋中图书的数量和质量都至关重要,为此,各地“农家书屋”的图书都经过有关部门邀请专家根据当地农民不同的阅读需求进行选择,对内容和类别进行把关。有了书,书屋的日常管理也很重要,记者曾走访过几处北京郊县的“益民书屋”,看到那里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有些还不止一名,对于图书的进出登记非常严谨,确保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给农民带来知识,带来财富。有的书屋还配备了电脑,使得管理更加高效。在“书”和“读者”这两大“农家书屋”要素之外,在最基本的阅读之外,围绕读书进行的诸如阅读征文、烹饪大赛、团体捐赠、知识竞赛、才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也极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农民的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值得一提的还有,北京市根据多个“益民书屋”农民读者借阅反馈的信息启动了“读书益民”工程品牌系列图书项目,对那些农民需要的图书选题进行适当扶持,确保低价高质,使农民“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真正形成了“农家书屋”工程同出版业的相通与互动。

  《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已将“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实施列为“十一五”新闻出版业发展战略重点,《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组织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统一规划,分头实施,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建设20万个“农家书屋”。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前不久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农家书屋”工程实施规划将通过10年的建设实现村村有书屋。

  (2007年10月10日《中华读书报》)


 

京郊动态

 

北京创意农业精品农交会上“抢”眼球

  刘菲菲

 


1012日,为期5天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开幕,来自全国各省市的1500家企业携带3000余种农业精品将参加展示交易。由副市长牛有成率队的北京团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此次带来了47家企业的350余种展品,塑造了北京农业开放、精品、特色、生态的新形象。

据介绍,今年北京团参展的近一半的企业,卖的都是“创意”。来自门头沟的一对麻核桃顶级精品“狮子头”,标价1.8万元。这些以前长在山上的野核桃加入文化和创意元素后,身价倍增。此外,用麦秸做成的梅兰竹菊图、用各种豆子做成的长城游览图,还有用蝴蝶翅膀粘成的古代四大美女肖像等,这些并不值钱的原材料经过京郊农民的创意加工,都成了热销的“宝贝”。

农交会上,家住济南市天桥区的刘女士现场拿着一盒小汤山产的黄瓜,对着追溯系统上的电子触摸屏一扫,黄瓜的出产地、生长过程、运输环节、生产日期、保质期、种植者等信息全都显示在屏幕上。看着这些信息,她惊讶地说:“从没见过这么高级的仪器,经过身份验证的蔬菜吃着踏实。”市农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套农产品追溯系统目前已在北京全面推广。

  设在“一村一品”馆的大兴西瓜展位,也吸引了众多观众。大兴西瓜种植用上的智能化监控系统,使瓜农不用出屋门,就能对西瓜的长势了如指掌。在济南农交会现场,观众通过电脑屏幕,看到了大兴区庞各庄镇老宋瓜园温室大棚里的西瓜长势情况,瓜园园主老宋也通过这套智能系统的“现场直播”,在电脑上与济南观众“见了面”。

  2007年10月13日《京郊日报》)


 

把握大势谱新篇思路一新天地宽 

——琉璃河镇全力以赴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镇

  刘宝忠

房山区琉璃河镇位于房山区东南,是全区平原乡镇中面积最大、行政村最多、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也是北京市东南的一个农业大镇。

农业主导产业齐发展

近三年来,琉璃河镇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营业收入45.7亿元,农业总产值6.05亿元,财政收入54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83元。同时,作为一产的农业也不断向二三产业延伸相融合,目前已经形成了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出口、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农业发展格局。

2006年,全镇建成了2个国家级、6个市级、5个区级标准化基地和35个规模化养殖小区,设施农业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形成西起波峰绿岛生态观光园,东至赵营沙生植物园,全长25公里的休闲产业带,年接待游客达6万人次,旅游收入1500万元;先后引进了中旺集团、天鸿顺、三江宏利、天瑞永和等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5亿元,当地精深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全镇肉鸭、蔬菜、梨、方便面等农产品实现出口额4.9亿元,占全区的75.4%;肉鸭产业实现肉鸭年出栏820万只,肉鸭养殖产值1.5亿元,加工品产值2.9亿元,肉鸭产品占北京肉鸭市场总量的三分之一;果树种植面积达3.4万亩,产量2710万公斤,产值5500万元,果园面积占房山区的40%,果品产量占房山区的34%;全镇蔬菜面积1.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占地2000多亩,产值4000万元,设施面积占房山区26%,蔬菜产量占房山区25%。并且,全镇肉鸭、梨、蔬菜、生猪等产品已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镇

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和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按照“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北京市需要选择部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有一定基础、特色的乡镇作为试点给予重点支持。通过政策集成和资源整合,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组织化水平,实现村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随着近三年来琉璃河镇农业的发展,大农业格局的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雏形在该镇已经初现端倪,国家、市、区政策也为琉璃河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思路决定出路,唯有创新才能领先一步,为此,琉璃河镇立足本镇的实际,抢抓机遇,创造性地在全市率先提出了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镇的概念。

差异性优势明显、潜力大

琉璃河镇在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镇过程中,区位、交通、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优势。琉璃河镇地处房山区东南端的平原地区,距北京市区38公里,是首都的南大门。交通条件优越,107国道、京石高速、京广铁路穿境而过,并设有客、货火车站各一座,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永定河、小清河、大石河、挟括河从境内流过,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000万立方米/年,地下水埋最浅处仅4米,水质洁净无污染,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全镇现有林地面积6.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55%,这些资源为琉璃河镇建设生态绿色都市型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琉璃河镇是北京城建城的发源地,素有“北京之源”的美誉。近几年来,该镇通过实施文化名镇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琉璃河镇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生态休闲三大文化产业体系,为琉璃河镇建设乡风文明都市型现代农业,创造了深厚的文化基础。琉璃河镇西连房山区南线亲水生态休闲度假走廊,北接温泉休闲度假带,是南北向黄金旅游线的结合点;东部与大兴区郊野、农业旅游相呼应,南部毗邻被乾隆誉为“天下第一州”的涿州市,使北京城区到琉璃河镇的旅游线路得以继续向南延伸。周边地区的丰富旅游资源,使琉璃河镇具备较好的联动优势。

琉璃河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有着巨大的潜力,该镇现拥有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中旺集团、中原肉联、天鸿顺和三江宏利等涉农产业;以西周燕都遗址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以镇域东部为主体,涵盖沙生植物园、尧上高尔夫、务滋采摘观光园、波峰绿岛等体育休闲产业;以古镇商贸一条街为核心的古镇商贸产业。但目前这些产业间关联程度较低,组合效益较小,为建设以园、村、企业为节点,连带、成片、结网、集群式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镇,提供了巨大的组合空间和发展潜力。

目前,琉璃河镇已注册“五谷道场”牌非油炸方便面、“天鸿”牌肉鸭、“三江”牌肉鸭、“兴召”牌酥梨、“神普”牌蔬菜等5大种类、9个农产品品牌。除“五谷道场”牌非油炸方便面具有全国知名度外,其它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不大,对整个产业的带动力不强,具有较大的品牌价值提升潜力。

琉璃河镇已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在技术推广、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合作成果。但目前的合作领域在深度和广度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巩固和扩大合作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琉璃河镇实际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等方面仍然具有巨大潜力。

  2007年10月10日《京郊日报》)


 

通州区加快农产品品牌发展

  魏民峰

 


近年来,通州区委、区政府围绕服务新城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蔬菜、林果花卉、养殖、籽种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目前,全区有33家基地的48个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家生产企业的1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5家生产基地获得有机产品转换认证。东升方圆、金信、绿圆伟业、大运河等13家单位取得了ISO9001ISO14001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豆制品二厂、东升方圆、金信食用菌等获HACCP认证,金信食用菌有限公司通过了GAP认证;全区各类农产品已注册商标80余个,其中,“东升农产”豆芽、“金信白灵”食用菌、“大运河”蔬菜、“敖凤”乌鸡、“张家湾”葡萄、“骄娇”樱桃等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品牌30个,“白玉”牌豆制品、“御香苑”牛肉获得“北京市著名商标”称号。“方圆平安”菜心被评为2006年中国名牌农产品。

  (来源: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网站    日期:2007-09-28)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

 

建设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推动学院持续快速发展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吕一中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   牛小铁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其中包括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时,知识经济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重点必须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一、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2002年被财政部、教育部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职业院校,2003年在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等级,成为北京市高职教育的龙头学校。学院之所以能够从众多的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云集了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学院领导充分认识到人才对学院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有了人才就有了学院的一切”,并以“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不拘一格广纳人才,一批优秀的名师在校任职或任教。学院现有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北京市骨干教师20多名,有教授28人、副教授56人,正是这支人才济济的教师队伍,使得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日新月异,逐步走向辉煌。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人才建设作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确立了以拔尖人才培养、梯队建设为重点,以人才选拔、使用、培养和管理机制建设为依托,建设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的人才发展战略。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和“职业”双重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其从业教师个体应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素质一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能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二是能指导专业实践,并具备相应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包括围绕职业岗位的知识、技术,及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职业岗位上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素质结构包括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道德素质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素质是指角色意识、敬业精神、时效意识、团队精神等;能力结构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岗位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根据双师素质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对高职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建设双师结构队伍的根本途径。双师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学历学位进修、实践能力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1.学历学位进修。高职院校中教师学历偏低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教学的质量。学历学位进修可以迅速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使教师能够追踪专业领域和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0年开始积极鼓励教师进修学历学位,制定鼓励政策,对进修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全额报销学费,并在学位论文阶段分别给予2万元和3万元的经费资助。目前,学院有博士15人、硕士162人,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实践能力培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在指导实习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这是最直接,也是见效最快的一个途径;二是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要求顶岗的时间最好在1年以上,或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研究科研项目,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研究成果也可以直接为教学和社会服务;三是选派教师到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或企业进行短期培训;四是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为学生开展职业资格培训。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特别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取得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学校利用寒暑假派教师到天津、上海、深圳等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实践技能培训。近3年共有120余名教师参加了各种技能培训;教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0多项,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21个,获得技术专利10个,其中,KJDN型电子秤计量监控系统在2006年通过了科工委的产品鉴定,填补了国内防爆电子皮带秤的空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许多教师在企业界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教师较强的实践能力,也带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教育教学能力培养。高职教育的特点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高职教育的课程应该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根据岗位需求,按照学生学习规律,重新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教学应该采用“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特点的教学模式。这些高职教育的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来源于普通的高等院校,身上有较浓的学科体系的色彩。因此,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能力的全员培训,是构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能力培训包括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培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等。要通过培训,使教师树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掌握职业教育需要的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4.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2003年开始,在北京市率先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220人次取得了现代教育技术等级证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有了明显提高。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课件,3年来共开发主干课程的多媒体课件80多个,其中12个多媒体课件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二等或三等奖;在硬件上学院不断加大投入,建成了录、编、播一体的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和二讯道演播室。

二、以学术创新团队为抓手,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就是要培养一批学术创新团队和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强教战略分三个层次实施:第一,加快培养专业带头人和拔尖创新人才;第二,抓紧培养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第三,大力推进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通过3年的建设,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和监测平台、机电新产品开发、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等8个北京市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拥有学校自身特色的5个学术创新团队,其中有2个团队是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依托国家精品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形成了机电安全技术学术创新团队;依托科研处和职教研究所,形成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下北京高职院校发展研究学术创新团队。这些团队的建设,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引进兼职教师,优化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学院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习本地区、本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优化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这样做的优点是:一是迅速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二是能够保证实训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三是兼职教师的参与将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四是增加了专职教师的灵活性,有利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同时,学院要加强对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留住人才,形成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四、建立激励机制,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取符合教师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的一系列激励手段,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为教师施展才能搭好舞台,让教师在发展事业中得到锻炼和培养。

1.改革人事制度。学校进行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全员聘任制改革,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建立分层次的竞聘上岗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人员能出能进、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局面。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调整岗位的设置,探索有利于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内部管理机制。学院扩大选人视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根据高职教育特点,修改评聘标准,对于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采取以考代评的方法,鼓励专业教师获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评聘分开,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三轮全员竞聘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专职教师的“专业带头人、责任课教师、主讲教师、一般教师”四级竞争激励机制,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学校的活力。

2.改革分配制度。收入分配政策要重实绩、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为此学院探索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对拔尖创新人才实行年薪制;对短期聘任的教师可以实行协议工资制;探索适合团队的分配方式,为学术创新团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3.改革考核评价。学校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根据不同类别、层次岗位的不同要求,制定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重视同行认可。积极创新并完善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创新思想的学术评价制度,由重视过程管理向重视目标管理转变,由重视年度考核向重视聘期考核转变,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注重质量的评价转变。

(《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8期)


 

高职教育研究

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

 构建高职特色技能考核体系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翠 


   


当今,高职教育改革在多方面已取得突破性成果,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考核和评价方式方面,仍然沿用传统教育的方式,脱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本质特征,从而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成效。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提出新的理念和模式,促进高职教育深入发展。

一、国外职业教育技能考核模式简介

1.英国BTEC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英国BTEC是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的简称。BTEC既代表机构,也代表一种资格。尤其是职业技术资格方面,在英国有广泛性和权威性,BTEC已成为英国首要的资格开发和颁证机构。BTEC教学模式的知识体系与众不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不要求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同时,突出通用能力培养,把发展通用能力作为培养的一个目标,并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BTEC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其评估目的主要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通过课业(如案例研究、作业及以实际工作为基础项目)的完成过程全面评估学生学习到的专业能力,并测量通用能力的发展水平。而所有这些都是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作为依据。成果包括专业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两方面。专业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及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创新等能力。无论哪方面成果,都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都是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

2.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的,具体内容和安排则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订。TAFE教学普遍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教学组织方式极为灵活。因此,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上,考核的重点是强调学生应该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知道什么。

能力培养是TAFE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质量评价的尺度,TAFE对培训包课程提出了最低的能力测试考核要求,具体做法是:建议教师采用12种标准测试方法中的某几种作为对课程的考核手段。这12种考核方法是:观察、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书面答卷、录像、其他等。考核结果要求必须符合“五性”:有效性、权威性、充分性、一致性、领先性。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比之单用试卷的考核方法,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澳大利亚政府还建立了普教与职教相等值的证书考核体系,职教领域并据此制定出相应的能力考核标准。澳大利亚的 TAFE不是学历导向,而是能力导向、证书导向。职业资格证书在全国通用,只有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职业的技术性工作。职业资格证书成了求职就业的必备条件。

3.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及其能力考核方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企业中的实践和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 70%。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理论教师和企业的实训教师在“双元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作用”。

德国双元制也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的基础性、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的双元性、课程比例的实践性、课程管理的开放性和课程评价的实效性等方面,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为双元制能力本位的实现并为现代化企业培养适应人才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双元制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试和国家考试两类。学院负责的平时考试由任课教师负责,国家考试则由州统一组织。企业负责的平时考试由实训教师负责,国家考试由国家委托的机构(如行业协会)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由企业选定,并报学院考试委员会审定。学生毕业论文由企业实训教师为第一指导,学院教师为第二指导,并在企业实践中完成。

另外,为了确保国家考试的客观性及不受培训机构影响的独立性,“双元制”职业教育采用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国家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专门设有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三方代表所组成,其中,雇主和工会代表人数相同并且至少有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于考试由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而不是根据哪一个培训机构(企业或职业学校)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从而可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因此“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业证书不仅在德国得到认可,而且在欧共体的一些国家也得到承认。

二、我国高职教育技能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1.现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未能充分彰显高职教育技能考核特色。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加强职业资格技能考核。国务院曾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在大专毕业生中实现“双证书”制度,确保毕业生具备过硬的基本技能素质。这一举措的实施,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方面无疑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纵观我国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尚存在明显的弊端,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技能考核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发展。(1)高职教育的特色重在体现技能主线,而职业资格证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国家技能考核体系,因此,国家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来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尚缺乏协调、有力的领导体制,存在多头领导、证出多门,把本应统筹规划的职业资格搞得支离破碎,造成证书繁多,标准不一。(2)我国强调要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政策,要求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双证书”制度,却并没有树立起实现职业资格与学历、学位对应、沟通和衔接的指导思想。为获得这两种证书,学生要重复接受培训和考核,造成教育和培训资源的浪费;且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与实际操作运用有距离,对职业技能训练的实用性不强。(3)“双证书”制在引导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成效还不理想。“双证书”制缺乏针对性,只是作为教学计划之外的“体外循环”。因此,多数院校还是在维持原来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补开考证课程和考证训练,还未真正实现“将职业标准、技能考核融入教学体系”。另外,证书对就业实用价值有限,再加上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工作缺乏社会化管理机制,有的地方劳动部门把证书考核工作当作创收手段,并非真正做到对职业技能进行考核,严重影响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质量和社会声誉。因此,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程度还较低,他们更多地是看重学校品牌和学生的实际能力。

2.校内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不合理。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一些地方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社会上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更推崇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致使职业教育在不少高职院校仍然沿用本科教育压缩模式,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不少高职院校教学上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技能,校内考核方式依然沿用传统的知识型考试方法,理论与实践考核脱节。考试方式以笔试、闭卷为主,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考试题型不合理,客观性试题比例大,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少,不利于学生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这种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也使职业教育特色含糊不清。

3.高职院校实施企业岗位职业技能考核困难重重。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考核的方式主要通过实践教学,而进行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在于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校企合作。国外职业教育中关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考核模式大都定位在校企合作这一层面,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等。澳大利亚政府就曾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必须拿出相当于工资总额的2%用于TAFE学生的培训,并对参与培训的企业给与补贴。因此,企业培训的积极性很高。企业提出员工培训的需求和目标,TAFE派人与企业内专职培训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培训项目,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取、考核与评估、时间、场地、费用等,经企业认可后,由TAFE照此实施。通过企业培训,使TAFE的学生真正掌握了从业的职业技能,同时也使企业直接从中受益。企业家们充分认识到只有依靠科学进步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 TAFETAFE也离不开企业的培训,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由此,TAFE学院与企业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形成一道独特的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风景线。

反思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极为有限,再加上政府没有明确的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奖励措施,因此,行业企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良性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企业岗位技能训练、技能考核依然难度较大,人才培养模式及技能考核方式急待革新。

三、构建我国高职教育技能考核体系的设想

纵观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国家政策给予了大力支持,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考核。他们把职业能力的培养列入教学目标,并把能力标准作为测试学生最终成绩水平的基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校内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同时各类教育形式相衔接,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改变我国高职院校单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构建知识和能力兼顾,突出职业能力考核为特色的技能考核体系就变得尤为必要。

1.以“双证书”制度考核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制度,构建技能训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借鉴国外“双证”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经验,我们认为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发展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和必须。就我国而言,在高职教育内部仍需继续加大“双证书”倡导力度,并及时出台相应的刚性要求及实施措施,引导高职院校以“双证制”为契入点,从根本上突破以学历教育为主、以理论学习为主、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观念、模式、体系,主动适应企业需要,适应经济活动需要,构建起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考核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国家在证书机构建设方面还应探求新体制、新机制,成立专门的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机构,实施宏观调控,统一规范管理,改变证出多门现象,改变目前在培训、鉴定、发证等环节中存在的混乱现象。建立起严格科学规范的考试质量保证体系,切实维护高职教育考试的客观公正性。国家和社会应用统一的考试标准测量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这样的考试质量保证体系才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一致性和有效性,才有利于学校与社会对教育质量内涵形成共识,便于社会和用人单位选拔和录用人才。国家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可通过立法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持有双证书方可就业,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此同时,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最新技能,并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其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

通过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能力分析,建立基于“双证书”制的技能训练体系。一种职业能力的形成往往是多种能力的复合,把一种职业所需的能力进行一层层分解,直到找出一个可直接训练和测量评价的能力单元,进行模块教学。以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根据职业岗位群(涉外文秘、跟单员、报关员、外贸业务员等)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我们调整实训课程,明确实训课程的实训项目,力图使每一门实训课程都针对某种重要技能进行训练,实训课程成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巩固和延伸。这样,通过技能模块的学习、实训,将教学与考证、课程与就业有效地融合,学生就可参加国家“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报关员”、“BEC初级、中级证书”等外贸职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一教多证”的多元化课程教学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建立技能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与运用。1)考核内容多元化:为全面考核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要改革考核内容,强化过程考核,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如;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技能考核的内容应包括商务英语沟通、商务英语信函与报告的撰写、国际贸易业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国际商务文化知识、信息搜集、团队合作、办公设备操作、市场调研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检查和课业等方式,可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掌握情况。强化过程考核,就是要把考核当作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彻底改变一考定胜负的知识性考核方式。(2)考核方式多元化:进一步突出高职教育考核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实施多元化考核力式。多元化考核方式可采用:课堂观察、英语口试、角色扮演、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调研报告、问卷调查、项目设计、自评与互评、团队活动、期中和期末测验、商务与英文能力证书测试等。同时,从灵活性而言,可针对不同专业的社会行业特征,采取行业认证与课程学习学分互认、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学分互认、不合格重修等形式。(3)考核时机多元化: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改革传统的静态的一次性考试形式(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相互协作与沟通能力等的考查与评估),采取动态考核来取代静态考核,实行考核时机多元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知识体系始终处于变动状态,因而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育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应更加关注教学过程评估。只有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估,才能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找出差距,激励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商务英语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英语技能和商务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3.构建企业本位技能考核评价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是学校本位的。课程内容虽然也有实践教学部分,但基本上都是在学校进行的。因此,学校本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与实际的职业实践及需要相去甚远,学校本位的教学制约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职业培训都是以企业为主的,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企业实习是技能训练最有效的途径。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完善的实训设备和工具,可以涵盖职业岗位群考核的所有操作应用项目,这使得技能考核得以充分落实。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的过程中,其职业能力的评价完全是在酒店进行。根据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内容,在学生参加真实的与课程有关的劳动岗位培训后,由学校及培训企业负责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具相关的能力评价证书。在每次实习与培训后都有企业实训教师或人力资源专家对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进行全面测试,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的动态评价。

当然,要想完全建立起企业本位的考核评价休系,切实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政府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有关企业的法律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责任,包括免费接收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企业培训与考核的规定,这样方能使企业本位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落在实处。

(《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6期)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找准定位   突出特色   争创示范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吕一中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方四平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学院定位和发展目标,确立“创特色,铸精品”的发展思路,调整学院的战略架构,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示范性院校的建设中。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高职院校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和人才供求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才能在竞争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寻求生存和发展。我院主动适应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煤炭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重点建设服务于北京装备制造、城市建设、电子信息和煤炭安全生产等行业和领域的机电一体化、测量工程技术、安全技术管理、建筑工程技术、数控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优势专业及专业群。

我院是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学校,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我们理应承担的义务,同时继续为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服务也是我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是学院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学院优势得以发挥和特色得以传承的需要。    为北京装备制造、城市建设和电子信息技术及煤矿安全生产等领域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我院的培养目标定位,它决定了学院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一直“坚定不移办高职,一心一意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高职院校“姓高、姓职、姓特”,这是一篇大文章。“姓高”这一点毫无疑问,“姓职”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定位,唯有“姓特”才是高职院校的生命力所在。我院经过50年的职业教育和13年的高职教育的积淀,在教学与管理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我们将进一步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1.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多年来,我院以校办企业为基地,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积极探索了“校内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在2003年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2.师资队伍建设特色

我院通过实施“硕博工程、双师工程、蓝青工程和筑巢工程”等师资培养工程,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硕博工程。我院出台了全额报销教师进修学费和给子学位论文专项经费支持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学位进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5年来,有100多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中已有60多人顺利毕业并取得学位,改善了师资的学历学位结构。

双师工程。我院制定了专门的培训计划,利用市教委的师资培训专项资金,先后派出100多名教学骨干到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或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参加了技能培训,并安排一部分教师到国外考察、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目前,学院已有80%以上的教师具备了“双师”素质,有50多名教师在取得教师系列职称的同时,获得了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等行业技术职务和职业资格,师资的“双师”结构明显优化。

蓝青工程。我院积极倡导“以老带新,一帮一”式的导师制,有效地促进了新教师的成长。近5年上岗的新教师中,已有半数以上成为各专业的教学骨干,30%的教师在学院每年的教学大检查中被评为“十佳”教师或“A级”教师。

筑巢工程。我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引进的人才在项目启动资金和科研课题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已有一批教授、博士后、博土和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欣然加盟,为学院的发展增强了人才资源优势。

3.专业建设特色

我院紧密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在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上狠下功夫,吸收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保证专业发展的针对性、适应性,提高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测量工程专业为龙头,以产学结合为抓手,带动其他专业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建立了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专业内涵的机制,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精品专业、两个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5个北京市教改试点和教改立项支持专业、7个院级教改试点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被教育部收录到《中国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建筑工程和数控加工技术两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4.课程建设特色

我院按照“教、学、做合一和双证融合”的要求,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课程内容,重构课程模块,突出能力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有效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建立起了“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合格课程”架构,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机械技术》综合课教材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单片机”、“机械技术”、“矿山测量”和“统计学基础”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地理信息系统》等9本教材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开发了70多个课件,其中有近20个课件在全国课件大赛中获奖。

5.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特色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我院按照“设备生产性、过程真实性、管理开放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路,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逐渐建立起了以61个校内实训基地(室)(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两个,北京市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3个)为主体,5个校办企业为支撑的校内实训基地体系,基本满足了学生校内实训和部分顶岗实习的需要。

以北京矿用机电设备厂和斯凯尔技术开发公司为主体的5个校内生产性企业,是我院实施“校内产学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也是学生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重要场所,更是教师开展技术研发和实践锻炼的重要平台。

按照“优势互补、共建共赢”的思路,学院与首钢集团、中国建筑总公司、首都机场飞机维修公司、北京煤矿机械厂、北京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第一机床厂等87个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满足了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教师实践锻炼的需要。

6.教学管理特色

我院在办学过程中,始终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1997年以来,学院在全国首创“教学两条线”管理模式,即教学运行一条线,教学质量监控一条线,组建了与教务处并行、独立设置的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教学运行线以教务处为主,教学质量监控线以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为龙头。“教学两条线”管理模式的实施,使学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有效的自我监控和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目标管理、过程监控、信息反馈,实现了教学质量的闭环控制,促进了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教学两条线”管理模式在2003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确定为特色项目,2005年该管理模式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创新优秀成果。目前,该管理模式已被全国90多所高职院校借鉴,北京市22所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均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教学两条线”管理模式,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7.学院管理工作特色

学院经过50年的办学积淀,形成了“凝心聚力的和谐理念,完整严密的规章制度,运作高效的行政管理,竞争激励的用人机制”的管理特色。学院从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入手,按照各自的职责、任务,针对政务运行、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中的各工作岗位和各工作环节制定了完整严密、科学合理、便于操作、适于考核的规章制度,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学院管理体系,学院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运行高效,并在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高职院校中唯—一所依法治校示范校。

学院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对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了合理划分,精简合并了部分职能部门;对岗位责任目标进行了科学界定,调整了管理机构人员,实现了党政管理部门正职一人,教学部门一正两副的中层部门精干编制,信息更加通畅,反应更加快捷,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学院按照“公平、公开、公正”和择优录用的原则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确定了岗位聘任制,强化了聘后考核。学院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岗位,淡化身份,真正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根据按劳分配、优质优酬、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整了工资结构,引进了岗位工资,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较大程度地激励了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调整战略,争创示范

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学院全面总结过去办学经验、描绘未来发展蓝图的一次良机,为此,我院对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调整,确定了“内涵式、可持续、和谐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学院从1994年开始举办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逐渐从“规模扩张,把学院做大”的初级阶段向“以人才、特色创品牌,把学院做强做精”的高级阶段过渡,这就意味着追求内涵发展已不可逆转。学院于2004年就提出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产业旺校”内涵发展的战略,示范性院校的建设要求为我院进一步走内涵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教育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学院只有靠办学质量才能赢得信誉,靠办学水平取得社会的认同。学院在提高质量的同时,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师资水平,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形成了鲜明的高职特色。

高职院校的竞争,最终还是师资水平的竞争,因此,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学术功底深厚、教学艺术高超、实践技能突出、不断追求创新的“双师”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是学院做强做精的根本。

学院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同时就明确提出了‘教育质量第一、专业结构合理、办学规模适度、社会效益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学院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使四者协调发展。适度的规模是发展的必要前提,规模不够和规模超度,都会影响发展;社会需求是专业结构调整的指针,专业结构是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高职教育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学院提出了“专业结构合理、人才质量一流、社会贡献显著、管理科学民主、环境优美宜人、校园安定有序”的和谐发展战略。学院和谐发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需要。

学院结合自身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借鉴理念、利用资源、深化合作、打造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职教理念和成功经验,更新办学观念,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第二阶段,有选择地引进优质的国外职教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开发国外就业市场;第三阶段,打造学院品牌,变“输入”为“输出”,向广大发展中及不发达国家“出口”我们的优势教育服务,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9期)


 

高职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廖克玲

 


在目前教育部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示范性专业建设是重头戏,如何进行示范性专业建设?在建设示范性专业时要考虑哪些因素?本文以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一、专业建设要有根据有基础

凸显市场性的要求,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专业设置是否适应市场需要,是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在进行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时,要准确把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职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内外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态势,认真分析并找出学院自身专业建设的优劣态势,认真分析专业内涵应有的技术含量,在此基础上论证、预测所设专业、专业规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符合程度,以及学生择业志向的满足程度,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专业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专业建设的现代化。

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根据人才市场数据、行业发展数据、政府计划规划、国际分析数据综合得出,软件技术人才市场需求量大,广东省和广州市亦高度重视软件行业的发展,这些因素为举办软件专业提供了条件。

二、专业建设目标要明确

建设一个专业,必须根据专业调查和市场需求,明确提出专业或专业群总体建设目标。例如,对于软件专业建设的总目标可以表述为:根据 (第一位)市场导向,按照(第二位)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要求,以龙头专业——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带动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信息管理、多媒体技术等整个专业群的建设,提高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把专业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一流中高级技能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建成覆盖计算机应用与软件领域多个专业方向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能为本地及区域内高、中职院校提供业务指导和支持,在企业信息化推进方面成为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在社会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退役士兵高级技能培训方面提供与企业应用要求一致的培训和实训环境,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职业技能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凸显就业性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定位。适当的培养目标一定是可以落实的,这不仅表现在目标的定位合理,也表现在其要求是明确清晰而不是含混模糊的。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操作者,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因而不同专业还要根据各类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将各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

三、专业建设内容要详实

专业建设内容是在前述专业方向、目标和规划的基础之上,根据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可操作性建设项目。如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建设内容需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内涵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建设思路:多管齐下,强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灵活制定教学计划,做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范,全力提升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针对企业IT人才能力要求,重视技能培养,增强学生专业能力,通过科技创新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岗位的层次和质量。

建设措施:一是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引导,让学生到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进行社会实践,接受教育,并邀请企业家进校园举办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意识;通过党团、社团、文娱、体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每个专业每学期开展一轮这样的活动。

二是各专业继续加强与区域内知名IT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扩大校企合作的接触面,并将校企合作层面从目前的企业支持高校办学为主,扩展到学校支持企业发展的高度,实现校企双赢。每个专业建设23个甚至更多的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

三是各专业紧跟技术进步,跟随企业的用人标准,及时调整各种主流技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提高学生对相关国际标准的了解程度,提高对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各种能力的要求,使专业建设在产业主流技术变化中进退有据,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始终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四是加大校企订单、定向等方式联合培养的实践力度,实现全程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真正实现工学交替。

五是以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深化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继续施行“以项目(任务)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2.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学创新最根本的内容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创新,集中体现于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变化。就业导向教学要求高职教学必须面向职业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对于教师,只有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使专业教学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建设思路:建设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素质、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

建设措施: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在各专业构建培养梯队;教师培训继续向“双师型”努力,加大力度,采取措施鼓励教师获得IT权威认证或国际认证;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基地企业的合作,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兼岗,确保专业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市场实际;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相关学术会议,聘请与本专业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交流、讲学、合作科研或兼职工作,以带动和提高本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鼓励专业教师面向社会,积极参与政府、社会、行业协会的相关技术工作,聘请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专家、学者、高管担任顾问,指导学生创新和毕业设计;继续利用学院软件专业在国内首先导入印度NIIT培养模式的先发优势,加快探索、实践、吸纳、借鉴、迁移的速度,利用对印度模式研究的教改课题成果,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软件专业教师团队。

3.以“工学结合、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为核心,搞好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凸显务实性要求建设课程是高职示范性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核。高职专业课程的设计是对从事某一职业从业者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为课程学习者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

建设思路:根据“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指导思想,从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评估标准化、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4个方面着手,同时推进。

建设措施:以就业为导向,做好每年一次的专业()市场调研,研究企业用人需求,划分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依此设计课程模块,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IT业各岗位()的能力要求,参照权威IT认证的资格标准,建立各专业课程评估办法,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抓好各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建设,每个专业建设45门核心课程。全部核心课程均按照工学结合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

按技术路线决定课程路线的思想,根据课程结构设计教材体系,继续在校企联合编写出版工学结合实训教材方面取得进展。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资源库。

每年定期完善和优化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师教案等基本教学文件。

在重构行动体系的思想指导下,按照生产实际,建设可供软件技术及相关专业进行专项实训、顶岗训练 (项目再现),以及跨专业综合实训的一体化实训环境。

4.培训和社会服务达到新层次

示范性专业和院校建设必须要将对社会、地区、地域和社区的服务放到突出位置。

建设思路:发挥整个专业群的优势,大力拓展面向社会的IT人才培训,配合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引进设立IT专业行业认证机构,努力成为本地域IT高级人才培训认证基地;与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和自身资源,积极为社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成为立足广州、辐射华南乃至全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基地;加大对社会服务的力度,进一步扩大专业群对社会的贡献。

建设措施:坚持“双证制”培养方案,加大软件、网络、信息管理、多媒体等专业认证的推广力度,扩大现有初中级培训的规模,形成初中高多层次、全考种培训体系。

在依托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和实训中心开展培训的基础上,学习社会培训机构IT职业认证培训连锁化的模式,利用学校声誉,采取校企合作模式逐步推进,最大限度完成面向社会和公众的培训。

秉承服务社会、服务社区的宗旨,利用专业群办学资源,开展面向企业、面向社会普及和推广信息化技术等专项活动,为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服务。争取专业群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的项目常年不断线。

5.建设高度共享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凸显开放性要求确定资源结合方式,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基本途径。作为重点专业,特别是作为专业群建设,必须建设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其资源共享作用。

建设思路:发挥龙头专业和群内各专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整合专业与合作企业的教学资源,以及技术、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对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平台,对外向合作企业甚至全社会开放。

建设措施:计算机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硬件、应用软件和资源库两个部分。硬件环境是信息资源系统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由学校统一建设;应用软件平台,主要包括资源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系统(加盟学校管理,用户管理,后台管理)、自主学习型课程系统、网上实训室(链接到可以远程登录的、开放的专业实训室)、网上考核系统(包括理论和实操考核)等;专业资源库将集成计算机专业群优秀的教学资源、企业的各类技术标准、核心知识、关键技术、最新观点、典型案例等,以多媒体网络为载体,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教、学、研资源服务体系,是整个专业资源库中最核心的部分。

四、示范性专业建设定位要准确

示范专业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性的趋势,高职唯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

应该对同类学校相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比较性调研,为本校在该专业的特色建设提供借鉴。专业建设在特色选择上要和其他学校相同专业的特色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同时要对拟建特色专业的校内校外可用教学资源的现状进行调研,以便在专业特色建设中扬长避短,把握机会,选择最适合的特色方向。

在确定方向时,应该采取客观务实态度,以市场导向的姿态进行全面分析。例如,对国家技能紧缺性软件专业建设进行项目背景分析时,至少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和定位: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专业建设优势和特点分析;专业带动专业群或专业群构成分析。

特色的定位是示范性专业建设的必要环节。特色定位必须要建立在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充分调查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高职院校的品牌是依靠重点专业、专业特色来体现的,所以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全力实施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与地方(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为特色的专业,以特色专业的发展带动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14期,转载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

 

文本框: 论 文 索 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两种生产”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肖来付//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9.3~7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指标及其实现路径——基于合作收益的分析框架/ 席恒   张晓宁//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9.8~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政府责任/ 蓝光喜   聂爱云//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9.13~16

财政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挑战与策略 /胡鞍钢   魏星//新华文摘(京),2007.19.53~56

新农村时代对城镇财政的思考——从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关系谈起/ 赵福军   刘源//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9.17~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构性困境——安徽凤阳县的经验考查/ 陆益龙   王成龙//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9.24~29

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与展望——以青岛市为例/ 颜廷武//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9.30~31  

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张少春//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9.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建设重点/ 高俊才//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9.12~15

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模式初探/ 何树红闫希辉   张好治//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9.88~92

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北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9.180~181200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着力点/ 山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9.182~184

放手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 李志磊//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9.185~187

科学规划  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王春丽//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9.20~21

 

农业经济

土地货币化与土地所有权——中国农村产权制度变革的基础/ 程世平  张雪山//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9.32~37

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理论考察:条款制度转变为实际制度的规律/ 梁东黎//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9.38~43

农地制度约束下的人地关系/ 罗峰//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9.44~48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研究述评——主要做法、成效、问题与不足/ 姜爱林   陈海秋//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9.49~55

农村土地流转:实物流转还是价值流转/ 王选庆  彭小辉//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9.56~59

农地流转价格体系的决定因素研究/ 邓大才//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9.60~64

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调查分析/ 钱文荣   张忠明//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9.65~70

中国农地私有化障碍分析——利益博弈中的农地制度变革动力学/ 辛宝海//“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8.120~124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现状与完善/ 魏波//“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9.125~130

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龙文军//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9.122~125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 林万龙//管理世界京),2007.9.62~68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经济学动态(京)2007.9.53~57

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缺失与重构/ 王爱学  赵定涛// 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9.60~69

农民合作统购的实践/ 何慧丽//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9.77~82

乡村发展:环境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 杨邦杰//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9.83~87

统筹城乡发展要促进农村土地和劳动力合理流动/ 魏弛昊//“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9.131~132,130

积极探索   扎实推进   深化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李进山//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9.4~8

全面推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夯实农村城市化体制基础(上)/ 丰台区委区政府//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9.9~11

“五业促一村”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 汪宝国//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9.24~27

信息视角的农产品价格走势分析与管理建议/ 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9.48~5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绩效评价研究/ 冯晓//经济管理(京),2007.16.91~96

国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及经验/ 张宇萍   韩一军//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9.115~117

 

      经济管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 洪银兴//经济学动态(京),2007.9.21~25

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李省龙//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9.41~46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研究/ 刘姝威   王学飞//经济学动态(京),2007.9.9~13

我国宏观调控各流派观点评述/ 王立勇//经济学动态(京),2007.9.14~20

财产税的性质研究及其启示/ 胡洪曙//经济学动态(京),2007.9.26~29

土地制度改革与国民经济成长/ 蒋省三 刘守英  李青//管理世界(京),2007.9.1~9

基于企业并购收益和交易价格的微观模型解析/蔡柏良//经济管理(京),2007.16.15~19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国际化路径研究/ 高闯  王秀//经济管理(京),2007.16.4~9

企业网络创新中的知识共享机制——丰田汽车的案例/ 罗仲伟  冯健//经济管理(京),2007.16.66~71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类型的决策模型/ 崔新//经济管理(京),2007.16.86~90

关于创业与创新的内涵、比较与集成融合研究/ 李时椿   刘冠//经济管理(京),2007.16.76~80

                                                                                                                                                         

      市场营销

数字化时代的品牌建设: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选择//市场营销(京),2007.10.10~11

社区营销:Web2.0时代催生又一主流/ 王成//市场营销(京),2007.10.8~9

连锁零售业库存问题的战略思考/ 陈永东刘艳红//市场营销(京),2007.10.25~26

宝马品牌的整合营销/ 李晨//市场营销(京),2007.10.34~36

中小企业销售瓶颈分析/ 张强//市场营销(京),2007.10.43~44

企业销售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岚//市场营销(京),2007.10.45~46

现代企业销售人员素质研究和探讨/ 秦向东 刘伟//市场营销(京),2007.10.47~48

M3.0时代,中国企业如何公益营销/ 林格林//成功营销(京),2007.9.48~49

民族日化品牌的短板之痛/ 阳翼//成功营销(京),2007.9.50~51

猫扑的奥运营销之数字财富竞赛——猫斯达克/ 亚南//成功营销(京),2007.9. 42~43

从阿里巴巴一站式网络营销看中国网络营销新模式/ 杨伟庆//成功营销(京),2007.9.94~95

怎样打开社区营销新局面/ 万加奇//现代营销(长春),2007.10.50~51

 

      国际贸易

全球贸易救济的现状、发展及我国面临的形势/ 杨益//国际贸易(京),2007.9.4~9

进口反倾销调查对外商投资与国内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及其对策/于璐瑶   冯宗宪//国际贸易(京),2007.9.10~15

中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赵有广//国际贸易(京),2007.9.31~38

国家利益与国际贸易理论的重构——西方贸易理论与马克思贸易理论的比较研究/ 李恒//国际贸易问题(京),2007.9.3~8

外国直接投资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与融合——兼论我国如何平衡FDI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张德强//国际贸易问题(京),2007.9.57~63

安全标准与农产品贸易: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实证研究/ 田东文  叶科艺//国际贸易问题(京),2007.9.108~113

跨国公司理论的最新进展及其现实启示/ 王桤伦  金祥荣//国际贸易问题(京),2007.9.119~123

技术创新与出口: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发展/ 黄静波  孙晓琴//国际贸易问题(京),2007.9.124~128

美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新动向及对策研究/ 王立  漆建国//国际贸易(京),2007.9.46~48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与风险规避/ 吴本家//经济管理(京),2007.16.72~75

金蝶:用SaaS力挺全程电子商务/ 田旭//电子商务世界(京),2007.9.80~82

解读企业网站SEO/ 龙啸//电子商务世界),2007.9.56~57

阿里巴巴如何对员工做培训/ 赵丽//电子商务世界(京),2007.9.86~87

红孩子是如何成功的/ 李晨//电子商务世界(京),2007.9.32~35

中国法律图书网的“网店攻略”/ 李银莲//电子商务世界(京),2007.9.42~43

日韩移动营销一瞥/ 邹静//电子商务世界(京),2007.9.52~53

Google做外贸之客户关系管理/ 王洪友  李冠艺//电子商务世界),2007.9.54~55

被遗忘的社区商务/ 木子//电子商务世界(京),2007.9.68~69

BBS交易的专业网站/ 顾卓//电子商务世界(京),2007.9.74~75                                                                                       

B2C电子商务网站架构研究/ 李云强//网络与信息(沈阳),2007.9.30~31

关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探讨/ 李淑君//经济师(太原),2007.9.205~206

新农村信息化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作用/ 郭作玉//中国信息界(京),2007.18.23~26

 

金融证券保险

亚洲新兴市场银行业的崛起:现状、挑战与实现路径——兼评2007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 王家强   谢玉鹏//国际金融研究京),2007.9.4~10

商业银行动态流动性管理研究/ 谢志华 杨瑾//国际金融研究京),2007.9.20~25

金融功能问题讨论综述/ 付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9.76~80

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迎接农村金融战国时代/ 刘伦  栗子健//北京农村经济(京),2007.9.22~23

国际资信评级业监管模式及其借鉴/ 张维邱勇   熊熊//国际金融研究京),2007.9.26~32

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及其动机——基于利率、汇率和价格三重套利模型的实证研究/ 张谊浩  裴平  方先明//国际金融研究京),2007.9.41~52

对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若干思考/ 吴晓求//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9.5~11

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收益—风险研究/ 胡继晔//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9.41~46

股指期货:我国重要的基础性金融创新/ 黄湘平//金融与保险(京),2007.9.24~28

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经济学动态(京)2007.9.4~8

美国次优抵押贷款危机的回顾与展望/ 徐凡//国际金融研究京),2007.9.33~40

新保险会计准则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 杨克泉  //金融与保险(京)2007.9.127~129

 

      财务与会计

中国联通资产证券化融资实践/ 韦秀长  //财务与会计综合版(京),2007.9.15~17

财务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姜英兵//会计研究(京),2007.8.22~27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现状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姚颐  //会计研究(京),2007.8.28~35

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综述/ 王永海  //会计研究(京),2007.8.87~92

企业收购绩效与公司治理——内地和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实证分析/ 王晓初   俞伟峰//会计研究(京),2007.8.51~59

资产减值理论及会计实务处理的变动分析/ 邓昌华//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10.10~11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新旧准则的比较/ 韩克勇//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10.17~20

新旧准则合并财务报表的比较研究/ 马俊峰//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10.21~22

企业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对纳税筹划的影响/ 脱西萍   王景明//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10.42~43

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肖勇贤//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10.76~77

 

      文秘与法律

以创新精神推动办公厅(室)工作/ 张湘涛//秘书工作(京),2007.9.19~20

优化信息功能  增强决策效果/ 马在学//秘书工作(京),2007.9.24~25

围绕中心  服务决策   努力提高信息辅政水平/ 韩朝红//秘书工作(京),2007.9.26~27

中美贸易摩擦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崔日明//国际贸易(京),2007.9.54~58

知识产权许可的反垄断行为研究/ 钱永铭安佰生//国际贸易(京),2007.9.59~6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反垄断法——境外经验与现实国情/ 蒋悟真//国际贸易(京),2007.9.63~66

论非均衡经济制度下税法的公平与效率/ 张怡//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7.10.23~31

电子货币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钟志勇//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7.10.37~43

论《能源法》的理性基础及其法律逻辑/ 肖国兴//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7.10.68~73

滥用知识产权限制竞争的法律问题/ 王晓晔//民商法学(京),2007.10.21~33

著作权权利结构重构——以物权法第39条为模型/ 杨延超//民商法学(京),2007.10.43~50

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与立法建议/ 韩成军//民商法学(京),2007.10.88~9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张奕//北京教育高教版(京),2007.9.56~57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杨柳 夏金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29.48~49,52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刘紫婷//中国高教研究(京),2007.8.48~49

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探索/ 徐秋儿//中国高教研究(京),2007. 10.72~73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内涵、培养误区与对策研究/ 陈琳//中国高教研究(京),2007.9.60~61

经贸类高职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王兆明 等//中国高教研究(京),2007.9.26~28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 黄春麟//中国高教研究(京),2007.9.64~66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毛才盛//中国高教研究(京),2007.10.66~67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规范管理策略研究/ 孟学英//中国高教研究(京),2007.10.70~71

 

计算机科学

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建设研究/ 李向荣//网络与信息(沈阳),2007.9.4~5

彩铃统一管理业务生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徐磊   廖建新   王纯//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10.2~6

基于Ajax的远程教育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杨晓燕  吴桂芹//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10.98~101

Windows操作题自动阅卷的研究与实现/ 张捷   封俊红//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10.102~105

深入Windows  Vista系统还原高级应用/ 刘明//计算机与网络(石家庄),2007.18.22

黑客常用的八种工具及其防御方法// 计算机与网络(石家庄),2007.18.27~28

Web应用加速的新一代解决方案:ACCELRRATION 2.0//计算机与网络(石家庄),2007.18.48~49

基于Web的网络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韩立毛//计算机与网络(石家庄),2007.18.55~59

文本框: 新 书 通 告

网络秘书

蔡超        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4

 

现代文秘工作实务

王萍       张卫东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

 

办公自动化及应用

李伟春      何忠龙    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

王夫玉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

 

高职应用写作

杨文丰    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2006年科研成果选编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2006.12

 

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

吕一中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高职院校建设与管理研究

李斯杰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9

 

投资者保护法研究

张育军         

人民出版社,2007.2

 

保险法原理

陈欣       王国军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法

陶广峰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12

 

中国物权法教程

江平        主编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3

 

新编国际商法教程

童宏祥      吴羽       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3

 

农村信息化探索与实践

陈良玉     卢兵友      主编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

 

全球化与新农村建设

张晓山   赵江涛    钱良举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

 

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陈水乡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

林坚    陈志钢    傅新红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5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机制、对策

郭翔宇      颜华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4

 

当代市场调研理论与实务

胡瑞卿      李远      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外资银行风险控制法律问题研究

曾文革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商业银行审计

刘琳    张金城          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3

 

银行保险:国际经验及中国发展研究

陈文辉     李扬     魏华林     主编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3

 

电子银行

辛树森           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

 

初买基金必读

王群航     张凯慧   编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4

我国财政农业支持及其效率研究

沈淑霞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4

 

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证

胡豹      黄莉莉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

 

农村金融转型与创新:关于合作基金的思考

张晓山     何安耐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3

 

基础会计学习指导与模拟实训

周小芬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会计报表分析技能与实操案例

温亚丽      陈玉洁    编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

 

成本会计实训与练习

孔德兰           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3

 

高级财务管理

王静    李淑平         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

 

中文版Excel  2003财务管理高效办公完全案例精讲

才建平          主编

上海科举普及出版社,2007.3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税务会计操作实务

贺志东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范兴兵          主编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

 

人力资源职务说明与管理制度范本

韩明    包庆华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4

 

营销策划与执行

张亦唯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2

                                                                                                                                                                                                                                                                                                                                                                                                                                                           

小企业市场营销实务

胡世强    王谊    邓康林    主编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2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28种模式成功案例

王铁军    胡坚     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7

 

中国高校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李志强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

 

 

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基础

刘力    范生万    汪伟     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12

 

电子商务技术员基础与应用技术

田宁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电子商务师

柏万里     饶泉发      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3

 

国际货运代理基础

董宏祥   孙婧       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

 

外贸单证制作实务

广银芳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国际贸易术语惯例及案例分析

石玉川     周婷      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4

 

商务谈判实训教程

周庆          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3

 

CAI课件制作基础教程

崔亚峰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4

 

 

图书馆主要电子信息资源简介(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教育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简称国研网)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内著名的大型经济类综合网站,收集的资料信息兼具专业性、权威性、前瞻性、包容性、及时性、指导性、实用性和独到的专业视角。主要内容有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研究、行业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专家学者;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深入分析和权威预测;中国经济环境、商业机会与管理案例信息;中国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领域的政策导向及投资环境信息等,有题录和全文。其中的《国研报告》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不定期发布的有关中国经济和社会诸多领域的调查研究报告,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预见性,是其独特内容,每天在线更新。国研网还提供深层次的咨询服务。

网络访问地址:http://202.204.214.109:8080/

本数据库由北京市属高校网络图书馆提供。